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处暑·向来鹰祭鸟,渐觉白藏深|万物有时·物候志

日期:2023-08-23 15:38:31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君临天下100

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制图 刘雨曦

“处暑无三日,新凉直万金。”当8月的余额已经“所剩无几”,此时耳畔吹过的微风,已经夹杂着丝丝的凉意。8月23日,秋天的第二个节气——处暑,已经悄然而至了。

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的记载中,能明确看到对于处暑节气的阐释。炎热即将过去,暑气将结束,这就是处暑。这个时候,暑气呈退减趋势,且已经“出伏”,三伏天的炎热也已经离开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虽说处暑意味着“出暑”,但处暑前后尚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。一般而言,“秋老虎”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,而节气处暑也恰好处于这个时间段。同时,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,真正开始有凉意,一般要到节气白露之后。可处暑的到来,也意味着微凉的初秋,正在朝着人们招手。

处暑节气,天气逐渐转凉,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万物,自然也感受到了气温的变化。于是,在处暑的“三候”之中,能够发现一种翱翔于天空的动物——鹰,开始频繁出现在了古人视线中。

徐悲鸿《飞鹰图》轴 故宫博物院藏

鹰祭鸟 被古人看作“义举”的行为

“向来鹰祭鸟,渐觉白藏深。”在唐代诗人元稹描写处暑的诗歌中,就能看到一个独特的现象,“鹰祭鸟”。古时,人们将处暑分为三候,分别是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说明在此节气中,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

处暑节气,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为过冬储备能量。而在古人的记载中,这一举动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。在《逸周书·时训》中曾记载:“处暑之日,鹰乃祭鸟。”朱右曾校释:“杀鸟而不即食,如祭然。”

此外,《礼记·月令》也写道:“(孟秋之月)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,鹰乃祭鸟。”郑玄注:“鹰祭鸟者,将食之示有先也。既祭之后不必尽食。”孔颖达疏:“谓鹰欲食鸟之时,先杀鸟而不食,与人之祭食相似。犹若供祀先神,不敢即食,故云示有先也。”在古人的观察中,鹰常常把所猎之物放在一起,就像是人们将各种美食先供奉给神灵和先祖的祭祀一般。

同时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也写道:“鹰,义禽也。秋令属金,五行为义,金气肃杀,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,然必先祭之,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。不击有胎之禽,故谓之义。”在这段描述中,可以看到鹰捕到鸟后,会把鸟整齐摆在窝前,祭天后再进食,且不会捕食腹中怀胎的禽类,被古人看作“义举”。

以鹰喻情 文人写鹰寄托壮志豪情

不管是“犹若供祀先神”,还是“不击有胎之禽”,鹰的这些行为,在古人的眼中都是“义举”。那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,鹰又被古人赋予了哪些独特的意象呢?作为猛禽,鹰早在原始狩猎时代就受到人类的崇拜。而随着岁月流转,人们在这种动物上赋予了更多文化的内涵。翻看历代文人墨客所留存下的名篇,能够发现有一位诗人极爱写鹰,那就是诗圣杜甫。

纵使一生颠沛流离,却心念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杜甫,就曾写下许多关于鹰的诗歌,如《画鹰》《姜楚公画角鹰歌》《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》《王兵马使二角鹰》等。而在这些诗句中,有的借用鹰的威猛姿态,抒发了诗人自命不凡、痛恨庸碌的壮志豪情,譬如“何当击凡鸟,毛血洒平芜”。此外,杜甫也以鹰自比,表达不愿局促于笼中的心情。不难发现,杜甫在书写鹰这一意象时,寄托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理想。

吕纪《残荷鹰鹭图》轴 明 故宫博物院藏

而后,人们将鹰与英雄联系在一起,不仅视鹰为鸟中之王,还因“鹰”与“英”谐音。在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中,就有“英雄独立”的纹样,纹饰以雄鹰一足独立构成,以此寓意英雄人物高瞻远瞩的豪迈气魄。著名画家齐白石就曾创作《英雄独立》的画作,苍鹰傲立顽石之上,一副随时准备翱翔的姿态。

“鹰祭鸟而横厉兮,燕依鸿而自愔。”暑气将尽,天气转凉,盘旋在天空中的鹰鸟,也在告诉着人们初秋的将近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处暑还有一项特别的食俗,就是吃鸭子。“七月半鸭,八月半芋”,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。趁着处暑的到来,不妨好好享受这个时节的美味吧。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猜你喜欢

市场